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留学资讯 > 美本资讯美本资讯
授权转载自:伴着歌声飞翔

2018美本申请季尘埃落定已经一个多月了。在微信群里读到了大量分析申请结果和趋势的文,绝大多数是申请中介的软文。其中也有少数文章是言之有物的。单独介绍DIY申请的,还没见到。作为四年前陪伴儿子DIY申请了美高,刚刚又并肩走过DIY美本申请季的老司机,我也谈谈自己的感受。我这里谈到的多是基于个人经验和体会的一家之言,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包涵。
先介绍一下申请结果,这是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在申请的15所美国大学中,录取了包括波士顿学院、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西北大学在内的7所大学,决定到西北大学就读。
读者们第二关心的问题是标化和托福成绩:SAT 1480,托福112。
第三关心的是GPA,96.48(相当于4.0系统里的3.87),年级排名前5%。
揭晓完这些大家通常都能看得到的,也最关心的指标,再补充一点儿个人信息:男生,中国护照,在美国一所走读高中读书。
孩子能录西北大学,很大程度是运气。收到offer,我们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有人问我为什么会被录?我说我不知道。这不是侨情,也不是谦虚,而是真真正正地不知道。因为在被西北录取的同时,也被布朗大学和圣母大学拒了。而且,在ED II阶段,还曾被范德堡大学脆拒。所以说,你问我究竟哪些因素导致他被西北录取,我真的说不清楚。
后来,阅读了孩子申请材料的两位西北大学招生官给孩子单独发来了祝贺信。也只是提到如何享受阅读孩子的申请材料,如何被吸引,相信他能够为大学校园带来贡献等等。在我看来,这也属于官话和套话,和大学发出的录取通知书上那千篇一律的予以肯定的话是一样的。不过,我真听说过有的大学发出的offer是有个性化表述的,罗切斯特大学发给我儿子的一个好朋友的offer上就引用了他本人在文书里写过的句子。至少这样,你还能知道是自己的哪点吸引了大学。
我儿子给西北大学阅读他申请材料的两位招生官写了回信。其中的一位女招生官再来了一封信,里面谈到自己对我儿子爱好合唱印象深刻,并且说自己也有相同的爱好。这大概是我们唯一能找到的蛛丝马迹了。仅仅因为爱好合唱就被录取了吗?肯定不会那么简单。不然,西北大学的招生录取委员会也不会通过。而且,拒绝儿子的范德堡大学和圣母大学也都知道儿子热爱合唱,儿子甚至还和这两所学校的合唱指挥见过面,也参加过他们合唱团的训练。
既然学生很难清晰地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被某一所大学录取了,也同样难以知道那些拒了他的大学又是基于什么原因。
所以,我们总结的DIY申请要素的第一条就是:做好自己。
1
做好自己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特点。我理解的做好自己,首先就是把自己的能力和特点都发挥出来和表现出来。
我儿子在北京的公立学校读完初三去美国读的9年级,也就是通常说的9升9,就读一所在当地不错的走读学校,寄宿在当地的美国人家里。他因为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喜欢合唱,所以,在高中四年,最出彩的活动就是合唱了。他上了四年的合唱课,一直是学校合唱团的主力,还从10年级起陆续入选了美国音乐教育协会所属的州合唱团和国家合唱团,以及美国合唱指挥协会的东部分区合唱团。在校外,他还跟着住家一起到当地的教堂合唱团去唱歌,也坚持了四年。在12年级,还参加了一个当地的大师合唱团。从9年级起,他还参演了四部音乐剧,每年一部。第一部在校外,其它三部都是在校内。
音乐,具体来说合唱就是他最突出的活动,已经持续了11年。有的家长问我怎么规划活动?或者说感觉哪种活动对申请大学来说会有吸引力?实话实说,我真不知道。我们没有按照大学喜欢什么就做什么这种角度考虑过问题,也没做过这样的探索。我们平平淡淡,持之以恒做的就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兴奋的事情,有情感可以在文书里表达的事情。说白了,就是坚持了做好自己。
当然,合唱并不是我儿子参与的唯一的课外活动,但肯定是最出彩的一个。体育活动方面,他是从强身健体的角度出发参加的。社区服务也连续三年参加了很多,并且在学校三次获奖。但比起合唱,这些都不能把他和其他孩子区别开来。“合唱男孩”应该说是他独特的标签。
限于篇幅,我这里不会把合唱展开说明,今后可以在其它文章里做一些介绍。
无论是DIY申请还是有中介机构帮助的申请,我都不太认同策划活动或者规划活动这种提法和做法,原因就是缺少独特性,达不到孩子喜欢,长期参加,体会深刻的程度。因此,我更愿意鼓励学生和家长去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特长去长期坚持地做一件事情。大学申请是一个学生接受挑选的过程,我们做好自己,做出特点来,打动别人,吸引别人注意力。这虽然看起来是一个笨办法,但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靠揣测大学和招生官的好恶来规划活动或者说定向设计活动,先不说揣测的准不准,仅仅是满足不同爱好这件事就不好实施。
上面是集中从活动的角度谈了谈做好自己。在学术方面,我认为道理相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术兴趣和专长。我也鼓励学生在学术兴趣方面展开探索,在校内的课程选择,校外的科研活动,乃至夏校课程选择和假期实习等方面,都可以围绕兴趣和特长展开。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坚持,还能在坚持中深入并做出一些成果,这在成绩单上和文书上也能有所体现。所以,在学术方面,做好自己也是道理相同的。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有很多中国学生理科很强,所选课程也就偏理科,而基本的人文和社科仅仅是达标或者对于一些精英大学的严格审核要求来看,可能就是不达标的。这一点,好多学生和家长自己并不知道。在选择大学时,一定要仔细看一下这所学校对课程广度和深度的具体要求,如果发现不满足,就要主动避开。对于现在还是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多从学长和学姐那里取经,特别是向毕业班的学生取经。美高学生在听取学校的学术副校长的排课意见的同时,最好也去问一问学校里大学申请顾问办公室的意见,不见得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举例说明,知名的文理学院Davidson College对第二外语有严格的要求,我儿子就因为没有第二外语被脆拒。这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原因。他在读中学的毕业要求是作为国际生不需要提供第二外语成绩,并且在9年级入学时就很确定地告诉我们申请大学时也不需要提供第二外语成绩。现在看来,大学的要求和中学的理解明显有差别。也不排除是大学的要求在近几年内发生了变化。对于英语和数学,很多大学都是需要修满四年的。有特定的大学专业对科学类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具体要求。这些,最好提前了解清楚。文理课程的均衡在大学申请中也是很重要和不被国内学生及家长重视的,一定要提前去特别关注一下。不然,到申请季就来不及调整了。
这部分的总结:
1、无论是学术,还是课外活动,做好自己,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遵循自己的兴趣,深入持久地做好这些事情,自然会有成果和效果,也会有体会和感悟,就能很自然地呈现给大学。做好自己,以不变应万变。
2、大学对申请材料的审核是全方位的,成绩单、课外活动、老师推荐信、10项活动和5项荣誉,这些材料要交互验证的。如果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仅仅为了申请而堆砌材料,各种材料自说自话,不是一个系统,我们自己都说不清自己是谁,有什么特点?怎么能指望招生官看到一个清晰的候选人呢?!
2
DIY申请
美本大学申请极为复杂,想在短篇幅做出清晰的解释很难做到。在这部分,我将谈两方面内容:最值得提醒的几条申请经验和自己对DIY申请的有限理解。
(一)最值得提醒的几条申请经验
1、GPA最重要(当然是在挑战高难度课程的同时),文科和理科课程的均衡很重要;托福成绩是国际生证明语言能力的标尺,比较重要;SAT或ACT成绩重要(门槛作用),但没那么重要; SAT II在很多大学是可选项,除了有少数有明确要求的学校,其它学校可以不提交,我们就没提交(一定到自己确定要申请的大学网站上去查询);不见得AP越多越好(不一定需要那么多,我们申请时只有三门AP成绩);如果申请综合排名50以后的大学,GPA、托福和标化成绩是基础三要素,AP和SAT II可以不花很多精力去准备;
2、申请学校的选择要均衡,在早申请(EA和ED)阶段既要保住底,也要拉开梯队(保底、匹配、冲刺),而且每一所学校都是可以最后愉快地去就读的。早申阶段(EA)要以稳妥为主,一定保住底。一旦早申(EA)没保住底,到常规申请阶段(RD)就容易慌了神,需要申请所有梯队的学校,心态受影响,时间和精力也来不及;
3、如果申请加州大学系列,建议在暑假就构思其全部八篇文书(以2018年为例),基本可以覆盖其它大学申请的大部分类似选题;
4、申请材料包要完整、一致、可以交叉验证和佐证;
5、认真准备简历,既是CA申请系统里可以提交的材料(部分大学),也是为写文书和面试在准备素材;
6、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申请环节:Common Application申请系统的填写;无论是个人DIY申请还是通过中介完成大学申请,都容易轻视CA系统填写这个步骤;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这是体力活,有中介的会直接抛给中介去填。却不知道,这等于在一开始就犯了一个严重错误。
7、重视CA或Coalition系统中活动填写;对活动分类和分级,每项都是从不同侧面展示学生的特点;活动多怎么办?合并同类项。
8、重视CA或Coalition系统中奖项(荣誉)的填写;有时候,对于奖项不多的申请者来说,5项荣誉和10项活动会出现重叠。这种情况不好避免,但尽量减少重复,以使这15项内容起到最全面和鲜明地介绍自己的目的。要注意挖掘申请者在主要兴趣之外的那些活动中或学术表现中获得的荣誉和认可,那往往是全新的、视角独特的、在任何其它申请材料中都没机会展现和表达的。比如一个音乐爱好者获得的社区服务奖、科技竞赛奖、历史论文奖、团队合作奖、体育奖,往往会让招生官眼前一亮。
9、访校的重要性
1) 在9和10年级时的访校有助于学生对大学建立感性印象,进而让他们产生对大学申请的目标感和责任感有一定的引导意义;
2) 11年级的访校对于最终选择填报哪些大学意义重大;
3) 文理学院因为招生人数少,特别重视学生访校。在申请季,还尤其重视访校学生的校园面试,面试效果往往成为决定是否录取的重要因素;
4) 私立大学也把访校作为衡量学生是否重视自己学校的一项内容,各校重视程度不一,越知名的学校重视程度越低;
5) 访校对于了解大学、理解大学、写文书(特别是各大学的附加文书)、面试都很重要,往往能提供直观感受、独特视角、印象深刻的人与事;
6) 收到录取通知书(offer)之后的访校和住校体验往往是最后决定入读哪所大学的关键考量之一。
10、家长陪伴,协助收集信息,做好后勤保障极为重要;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和保持顺畅沟通是关键(后面还会专门讨论)。
(二)DIY申请的门槛
DIY申请当然是有门槛的。其实,何止DIY申请美国大学有门槛,连去美国读书这件事本身都对学生个人和家庭有很高的门槛。家庭的支付能力是基础,对孩子的英语水平、学习能力、自制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也都有很高的要求。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要求和门槛都是显性的,容易看得到,也不难做到的话。我个人认为,最容易被忽略的门槛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当然,有的人会说,是否了解美国大学申请的流程,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这些也是门槛。对于这点,我不否认。一般来说,敢于挑战DIY申请的人,本身肯定已经有两把刷子了,也是对于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知识有一定的信心才会考虑DIY的。你很难设想一个对于留学一无所知的小白会去做DIY申请。
为什么我会特别强调在申请中保持家庭内部沟通顺畅的重要性呢?不说青春期碰上更年期这些常见冲突,仅仅从能否在家庭成员内部形成合力,从而度过险滩丛生的申请历程,就可以判断其重要性。
我自己常说的一句话是:美本申请要比中国高考复杂100倍。我觉得这句话一点儿都不夸张,是非常实事求是的感受和评价。认识不到这点,就会轻视美本申请的难度,更会忽视DIY申请的高门槛。
面对如此复杂的美本申请,光指望学生一个人做好,基本不可能。在美国高中,大学申请顾问的帮助也比较有限。即使是私立学校,一个顾问也在指导着几十个学生,无法做到非常个性化的指导。当然,靠谱的学生是善于利用资源的,也能把学校顾问的帮助利用的比较充分。DIY申请一定要以申请者本人和家庭为主,组合包括学校申请顾问在内的各方资源为自己所用,而不能指望自己家庭之外的任何外部资源唱主角。
DIY申请大学在美国是很自然和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中国反倒是稀罕事。而且,多数美国学生在申请过程中因为要申请资金补助的原因,还需要提交很多有关家庭收入和财务方面的信息,这还是很复杂的,也都是学生和家长一起去完成。
如果说让我从本文提取出一个要点来做特别强调的话,就那是“沟通”,特别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无论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这几乎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础,不仅仅是大学申请这一件事,放在整个人生历程中来看,都是非常重要。
我对如何形成、改善和促进亲子沟通有特别的兴趣,可以和朋友们将来一起做些探讨。
希望和朋友们分享的几句话:
最近在看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的代表作《罗马人的故事》(是系列作品,共15本),很喜欢其中的一些话。摘几句和大家分享,觉得用来描述美国大学申请也是合适的,括号里的话是我加的。
(做任何事情取得成功,是)运气,坚强的意志和努力的结果。
与预想之外的运气所带来的成功相比,宁可在周密的准备工作之后出错。无计划的成功会让人忘记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而经过周密的准备后,尽管结果不好,但是至少心里很踏实,因为他做过努力,因为他充分考虑过对策。
与运气相比,自己更强大,更可靠。
收集尽可能全面的情报,并以此为基础,对形势做出判断,制定战略计划,然后按计划行动。(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随时动态地做出战术调整)。
结束语:
美国大学申请是一个很独特的经历,作为申请主体的学生本人在走过申请季之后,会有前所未有的成长和变化。这为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开了一个好头。学生本人和家长在申请季里收获的酸甜苦辣也是人生里独一无二的体验和财富,值得用一生去体会、感悟和回顾。
无论是否采用DIY申请,申请季都值得期待,值得为之努力。
祝大家申请季顺利!